国语

《国语》记录了西周(公元前11世纪~公元前771年)、春秋(公元前770年~公元前476年)时周、鲁、齐、晋、郑、楚、吴、越八国人物、事迹、言论,是一部国别史杂记,也叫《春秋》外传,与《左传》并列为解说《春秋》的著作。
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

【原文】

幽王二年[1],西周三川皆震[2]。伯阳父曰[3]:“周将亡矣!夫天地之气,不失其序;若过其序,民乱之也。阳伏而不能出,阴迫而不能烝[4],于是有地震。今三川实震,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。阳失而在阴,川源必塞,源塞,国必亡。夫水土演而民用也。水土无所演,民乏财用,不亡何待?昔伊、洛竭而夏亡[5],河竭而商亡[6]。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,其川源又塞,塞必竭。夫国必依山川,山崩川竭,亡之征也。川竭,山必崩。若国亡不过十年,数之纪也[7]。夫天之所弃,不过其纪。”

是岁也,三川竭,岐山崩[8]。十一年,幽王乃灭,周乃东迁[9]。

【注释】

[1]幽王二年:公元前780年。

[2]三川:韦昭注云“三川,泾、渭、洛,出于岐山也”。这三条河流是当时关中地区的主要水道。

[3]伯阳父:周大臣。

[4]烝(zhēng):同“蒸”,蒸发,热气上升。

[5]伊、洛:韦昭注云“伊出熊耳,洛出冢岭。禹都阳城,伊、洛所近”。这两条河流即今河南境内的洛河和伊河。

[6]河:指黄河。韦昭注云“商人都卫,河水所经”。

[7]纪:极限;法则,规律。

[8]岐山: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。

[9]东迁:西周于公元前770年被犬戎攻灭后,幽王之子宜臼在大臣和诸侯的拥立下继位(即周平王),并将国都东迁洛邑(今河南洛阳),史称东周。

【翻译】

周幽王二年,泾水、渭水、洛水之地都发生了地震。伯阳父说:“周朝将要灭亡了。天地之气,不能错失自己的次序,如果错失了应有的位置,也是民众打乱了它原有的次序了。阳气沉伏在其中而不能释放出来,阴气压制它而使热气无法上升蒸发出来,这样一来就会发生地震。现在三条流域都发生了地震,就是阳气离开自己的位置而被阴气压制。阳气失位而处于阴气的压制之下,那么河流的源头一定会阻塞,源头被堵塞,国家必定会灭亡。因为水流畅通无阻,才能保持土地湿润,才能生长万物为民取用。水流不畅,土地就会干枯,如此造成百姓缺乏财用,那么国家不灭亡还能等来什么?想当年伊水、洛水流域枯竭而夏朝灭亡,黄河枯竭而商朝灭亡。如今周朝的国运如同夏、商两代的末世一样了,那些河川的源头重又被堵塞,而源头堵塞水流必定枯竭。像那立国就一定要依山傍水,而倘若山崩水竭,那便是败亡的征兆啊。河流枯竭,山一定会崩塌。像这样的国家不超过十年便会灭亡,这是劫数的极限。凡是被上天所厌弃的,是不会超过这个极限的。”

就在这一年,泾水、洛水、渭水的水流枯竭,岐山崩塌。周幽王十一年,幽王被杀而使西周灭亡,于是幽王之子被迫东迁洛邑建立东周。
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参考资料:[1]汪济民.国语译注[M].南昌:百花洲文艺出版社,1992.[2]董立章.国语译注辨析[M].广州:暨南大学出版社,1993.[3]邬国义,胡果文.国语译注[M]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4.[4]黄永堂.国语全译[M].贵阳:贵州人民出版社,1995.[5]赵望秦,张艳云.白话国语[M].西安:三秦出版社,1998.[6]陈桐生.国语[M].北京:中华书局,2013.[7]张华清.国语[M].济南:山东画报出版社,2014.[8]王超.国语[M].北京:北京联合出版公司,2015.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