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语

《国语》记录了西周(公元前11世纪~公元前771年)、春秋(公元前770年~公元前476年)时周、鲁、齐、晋、郑、楚、吴、越八国人物、事迹、言论,是一部国别史杂记,也叫《春秋》外传,与《左传》并列为解说《春秋》的著作。
子囊议恭王之谥

【原文】

恭王有疾,召大夫曰:“不穀不德[1],失先君之业,覆楚国之师,不穀之罪也。若得保其首领以殁,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,请为‘灵’若‘厉’。”大夫许诺。王卒,及葬,子囊议谥[2]。大夫曰:“王有命矣。”子囊曰:“不可。夫事君者,先其善不从其过。赫赫楚国,而君临之,抚征南海[3],训及诸夏,其宠大矣。有是宠也,而知其过,可不谓‘恭’乎?若先君善,则请为‘恭’。”大夫从之。

【注释】

[1]不穀(gǔ):是先秦诸侯之长的谦称,本为周天子所用,后常被诸侯等引用。

[2]子囊:即公子贞,楚国的令尹,楚恭王的弟弟。

[3]南海:指南方一带。

【翻译】

楚恭王生病了,召见大夫们说:“我没有德行,丧失了先君的霸业,倾覆了楚国的军队,这是我的罪过啊。如果我能够保全尸首而死去,只要是在春秋二季庙祭时能追随先君,请谥作‘灵’或者‘厉’。”大夫们答应了。恭王死后,等到下葬时,子囊和大家商议谥号。大夫们说:“君王已经有过命令了。”子囊说:“那不可以。事奉君王的人,议定谥号时首先要举出他的善行,而不能依从他的过失。威名赫赫的楚国,由我们的君王统治它,安抚并征服了南方一带,教令施及到中原各国,他的尊荣可谓庞大了。有这样的尊荣,而且知道自己的过失,难道不可以称作‘恭’吗?如果首先举出君王的善行,那就请定谥号为‘恭’。”大夫们听从了他的意见。
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参考资料:[1]汪济民.国语译注[M].南昌:百花洲文艺出版社,1992.[2]董立章.国语译注辨析[M].广州:暨南大学出版社,1993.[3]邬国义,胡果文.国语译注[M]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4.[4]黄永堂.国语全译[M].贵阳:贵州人民出版社,1995.[5]赵望秦,张艳云.白话国语[M].西安:三秦出版社,1998.[6]陈桐生.国语[M].北京:中华书局,2013.[7]张华清.国语[M].济南:山东画报出版社,2014.[8]王超.国语[M].北京:北京联合出版公司,2015.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型世言

《型世言》,全称《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》,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,约刻于崇祯五年(1632)。型者,模也,榜样之谓也,这是一部..